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正说包拯家训 家规 家风

    信息发布者:qiaolei
    2017-10-02 23:20:30   转载
    家训是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、治家教子、修身处世、持家治业的教诲,对家族成员每个人的言行都有着重要约束作用,是无字之戒律。家规是对家训的系统总结和升华,是成文的规矩。家风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、作风和价值准则,是无字之家规,是深藏在心中的敬畏和戒律。
    在安徽省城合肥看过包河、包祠、包墓之后,继而看到一块石碑,石碑上镌刻着赵朴初书写包拯家训文言文,云:"后世子孙仕宦,有犯赃滥者,不得放归本家;亡殁之后,不得葬于大茔之中。不从吾志,非吾子孙。"共三十七字,其下押字又云:"仰珙刊石,竖于堂屋东壁,以诏后世。"又十四字。珙者,孝肃之子也。翻译过来就是: "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,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,都不允许放回老家;死了以后,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。不顺从我的志愿的,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。" 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。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包拯又写道:"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,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,用来告诫子孙后代。"包珙,就是包拯的儿子。

    包拯(999年-1062年),谥号"孝肃",今安徽合肥肥东人,历任中央和地方官员,北宋名臣,为官期间练兵选将、充实边备,准许解盐通商买卖,重视农耕和农民疾苦。特别是包拯廉洁公正、立朝刚毅,不附权贵,铁面无私,且英明决断,敢于替百姓申不平,故有"包青天"及"包公"之名,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威望,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。 不难看出短短37个字,体现了包公垂垂殷切之情和约法三章的严厉要求,彰显了做官不能贪图功名利禄,为人要正直的核心思想。

    包拯不但是家训的制定者,更是家训的践行者。传说北宋嘉祐七年春天 (公元1062年),北宋仁宗皇帝因包拯居官清廉又家境贫寒欲将整个庐州城赏赐给他。但包拯坚辞不受,在宋仁宗的坚持下,包拯最后才要了庐州城郊的一段淤塞已久的护城河。留下了"不要庐州府一转,只取护城河一段"的千古佳话。这一段护城河就成了包河的来历。 包拯治家严格,他的后辈子孙无不谨遵家训,形成清正为官,勤勉为民的包氏家规。包拯的孙子包永年官至正七品,曾任咸平县主簿,崇阳县令。他任职期间,"凡厥莅官临事,廉清不扰"。遗憾的是期未满而病卒,终年41岁。清理他的财物时,人们发现竟然"了无遗蓄",甚至丧葬费用,还是两位堂弟资助的。

    家规的代代传承形成了正大光明,两袖清风的包氏家风。据史料记载,包拯祖孙三代都是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。长子包繶,授官太常寺太祝,他廉洁自律,但却英年早逝,留下夫人崔氏和幼子包永年。次子包绶,包拯过世时刚满5岁,由寡嫂崔氏抚养。包繶没有留下家业,崔氏依靠替人家洗衣缝补勉强度日。后来崔氏变卖了一点房产,供养包绶和包永年求学。包绶不辜负寡嫂崔氏的厚望,官至六品。在任期间,包绶无论身居何职,都能清苦守节。包绶死后,箱囊之内,除了书籍、著述外,再也没有其他值钱的物品,衣袋里也只找出46枚铜钱。
    包拯不但以自身的清廉公正闻名于世,而他的后辈也皆能居官者廉洁,为民淡泊,深受好评。其重要原因就是立言家训、传承家规、沐浴家风。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